姚檀栋
青藏中心主要依托单位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青藏中心召开理事会
青藏中心揭牌
巍峨雄伟的雪山,宁静幽深的高原湖泊,蜿蜒不绝的大河……长久以来,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一直为世人所向往。
事实上,它也同样是科学家的“宠儿”。因为它的起源、现状等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青藏高原也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必争之地”。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也早已展开布局,提前落子。
2014年,依据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我国设立了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青藏中心),主要依托单位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旨在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青藏中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国际科学研究的趋势所在,更是国家战略使命的要求。”近日,青藏中心主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成立一年来,青藏中心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特”在何处
为了加快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提升创新能力,目前,中科院已经建立了五个卓越创新中心。青藏中心是继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脑科学之后,中科院创建的第三个卓越创新中心。
“每个卓越中心都有其特色。如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早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卓越中心就是中国科学研究的特区。它有很大的包容性、开放性,是一个全新的探索。”姚檀栋这样告诉记者。
姚檀栋认为,青藏中心的“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战略使命的需求,更是国际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研究者,一定要对中心的‘特’有着清醒的认识。”姚檀栋说。
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我国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前,西方科学家对青藏地区进行过一些初步的探索;第二阶段是上世纪50~70年代,国家组织、中科院牵头的青藏科考队;之后70年代进行了最大规模的科学考察。
2003年12月,中央编制办正式批准中科院青藏所成立。此后,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筹建青藏所时,有一种观点是要建设全国性的青藏高原研究中心,但后来决定先建一个研究所,等到研究有了一定基础和积淀后再考虑扩大,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起到协调和支撑作用,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中心和为地方服务中心。姚檀栋表示,中科院青藏所的成立,一开始就有一个长远的大中心的目标。
据介绍,青藏所建立时,科研重点主要围绕多圈层的相互作用过程与影响,高原的碰撞、隆升和影响来进行,并以此服务于中国环境变化的研究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此后历经10年发展,2013年,中科院青藏所牵头负责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正是在执行专项的过程中,青藏中心应运而生。
姚檀栋介绍说,从时间的角度来说,青藏中心的创立是先于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2014年初,中心的框架和计划基本就设计完毕。“率先行动”计划一公布,青藏中心就开始率先试水。
“当然,青藏中心的成立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着国家的战略使命,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青藏高原研究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姚檀栋说。
目前,世界有三大科研热点地区: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但如果从影响人数的范围来说,青藏高原这个“第三极”无疑影响更大,其涉及的人口将近30亿。“比如,上世纪90年代,青藏高原的气候突变就曾经导致长江中下游的暴雨并引起洪水暴发。科学问题的驱动是青藏高原逐渐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热点地区的重要原因。因此,创立青藏中心也是国际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姚檀栋说。
成果显著
中科院青藏所以及青藏中心的成立,对于中国科学家进行青藏研究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在和青藏高原相关的论文发表方面,2000年以前,中国都是排名第三,居印度、美国之后;到2008年,虽然实现了发表量和引用量的第一,但是高质量的文章却很少;直到2013年,长久积淀的成果才开始显现,发表的高质量文章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青藏中心每年都有好几篇文章刊登在《自然》《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这些顶级的国际期刊上,中心的科学家在世界范围的认可度也不断增强。
2015年2月2日,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发布了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青藏中心姚檀栋院士、郭正堂院士、吴福元研究员、肖文交研究员、孙继敏研究员、孙卫东研究员、方小敏研究员、朴世龙教授、倪喜军研究员九人榜上有名。
在对青藏高原进行持续研究的过程中,青藏中心的科学家也有一些令人激动的发现。
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区,但是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这个高度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焦点。科学家们依据多年来扎实调查的翔实证据,明确指出从前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中存在的错误,进而提出新的观点和证据。
他们发现,披毛犀、北极狐、雪豹等许多珍稀物种都起源于青藏高原,只是随着高原生态的变化才“走出西藏”,逐渐迁徙到其他地区。
“青藏高原隆升对整个中国和周边国家的环境都有重大的影响。正是青藏高原隆起造就了现在中国的环境,造成了现在季风和西风相互强烈作用的过程。” 姚檀栋指出,“我们的研究揭示,季风和西风的相互作用在青藏高原产生了三种模态,即西风模态、印度季风模态和过渡模态。这三种模态的空间和强度特征的变化正强烈影响着青藏高原冰川湖泊的变化,并通过气流和水流的方式‘输出西藏’、决定着中国和周边地区的环境命运。”
率先试水
近5年来,青藏中心的研究目标以多圈层关键过程和相互作用为主线,瞄准青藏高原各圈层动力过程之间的关联,揭示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特征、过程和机理。
姚檀栋介绍,目前青藏中心设置四个领域方向,即高原深部系统过程与隆升历史、高原深部—表层相互作用、高原表层系统过程与环境变化和山地灾害。在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的科学家负责牵头,统筹进展。
“应该说,青藏中心的成立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前例可循。因此,成立一年来,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召开不同层面的研讨会。”姚檀栋说,就在几天前,他主持召开了该中心执委会会议、年度工作研讨会以及方向团队研讨会和领域集群研讨会,讨论卓越中心的发展与2015年的工作计划。
“在国家大力推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情况下,中心也需要应时而变,不断调整。”姚檀栋指出,近期还将召开卓越中心、青藏所、专项B联合战略研讨会,重点研讨“十三五”期间青藏高原研究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十三五”青藏专项建议书。
令他感到高兴的是,目前青藏中心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他们刚刚通过了2014年的“青藏高原多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专项的年度评审,“目前大家的反响都不错,这也让我们对中心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说。
此外,青藏中心牵头组织的《西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也得到西藏自治区的高度认可。该报告综合评估了青藏高原过去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化,并预估了未来50年和100年两个不同时间尺度的可能情景。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年初的见面会上表示,该报告数据详实、评价科学、内容权威,为西藏进一步搞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指导,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好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努力保护好雪域高原。
“未来,西藏政府还将把我们这份报告中的部分内容,直接引入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成为指导政府工作的重要文件。”姚檀栋表示,他们的工作能够为地方政府的工作起作用,对青藏中心来说是最大的认可和鼓励。
展望未来,姚檀栋希望青藏中心能够得到外界更多的关心、帮助和支持。在他看来,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平台,营造创新、开放、竞争、流动的新机制,形成我国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的发源地,成为特色鲜明、国际公认、引领若干前沿研究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而这都需要社会各界在人才、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5-04-13 第5版 创新周刊)